「記得你是誰」是眾多哈佛教授在最後一堂課與學生的對話集。
哈佛大學是許多學子夢想中的學術殿堂,而且是未來的保證,多少精英出自其中;其中哈佛商學院有個悠久傳統,教授會在最後一堂課講述自己的故事,做為送給學生的結業禮,這也是這本書的由來。或許是個人經歷,或許是一個故事,或許是一段自我反省;有些時候或許辭不達意(因為並非刻意準備),但是輕鬆而真誠的對談,卻是教授們對於這些將要成為領導人的最真摯的建議。
例如:
有個教授酷愛爬山,因此他提到他年輕時一段爬山經歷,這段經驗差點讓他失去生命,但卻因為偏遠山區人們的救助讓他拾回生命,也因此他立志報答這些人,但報答的方式卻是幫助偏遠地區的教育,他想要告訴學生的無非是希望學生即使有所成就,也不要忘記幫助人們。
有位教授則提到他大學時代的一次期末考,他選修的是動物學,那次的考試是一只麻布袋罩著一隻鳥,學生只能看見兩支細長的腳和一小段羽毛,學生要從自己所看見的寫出有關這隻鳥的資訊,如學名、習性、遷移習慣等等。舉這個例子是要告訴學生,在我們人生中做決定多半是依靠經驗(也就是曾經學過的知識),而在做許多許多重要抉擇時,我們往往只能憑藉眼前所見的一點點資訊(例如這隻罩著麻布袋的鳥),除了經驗之外,我們必須要有分析能力與勇氣,並且勇於承擔。
最後一篇則是『記得你是誰』,教授以自己父母教養為例,希望學生永遠要記得自己是誰,不論是在任何事上,唯有記得自己是誰,才懂得自省,做任何事才能有正確的方向,即使不是卓越人士,至少也是踏實的人生。
看完之後,其實還頗有感慨。
不論世界各地,能進名校一直是諸多莘莘學子的願望,讀完這本書,我才深刻體會到,進名校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擁有能正確引領學生方向的老師。哈佛商學院這個優秀傳統,很令人感動與羨慕,學生有這樣與教授交流的時刻,想必對於人生有更不一樣的視野與看法;而這樣的建議也能讓學生自我省思,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想必有更大的助益與影響。
好的學校與老師,能帶給我們一生重要的影響,就像是蔡康永在他的「LA流浪記」說的一樣:「爛學校只會考驗我們的耐心,好學校才能考驗我們的夢想與熱情」。(基本上這句話把『學校』換成『公司』應該也蠻適用的,呵呵)我覺得自己大略已經不會再進學校聆聽教授們的諄諄教誨,不過藉由好書,他們的話語跨越的藩籬讓我們得以聆聽,這本書可以改變我們的視野、抉擇與人生,教授們針對各種領導狀況提出正確觀念和具體忠告,也許我們不是領導人,但我們人生路上都可能面臨工作壓力或成就競賽,有些更重要、更基本的問題,在這本書或許能帶給我們指引、鼓勵和方向,讓我們從中思考成功的價值與人生的真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