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時候,電影改編的再好,都很難超越原著小說的成就,不知道這是因為時間的侷限性,還是因為腦海的想像總是比較容易。《追風箏的孩子》小說洋洋灑灑數十萬字,書中述說著一段橫跨十幾年的故事;而電影兩個小時多一點,想要完整呈現書中精髓還是差那麼一點。
《追風箏的孩子》電影版讓讀者期待超過一年,對這本書感動到不行的我來說,我也是一直期待著。不過看完後,心裡的悸動似乎少了那麼一點。《追風箏的孩子》是由導演馬克佛斯特執導,電影版的《追風箏的孩子》基本上沒有偏離書本內容,同時試圖呈現小說中重要情節,戲裡2個小童星演技自然動人,尤其是飾演哈山的小男生,演技生動又非常純真可愛,讓人的眼光都留在他身上。可惜不知道是否因為為了遷就電影時間最多只有2多小時,所以並無法完整呈現主角們許多重要事件的心理轉折。例如阿米爾與哈山小時候的情誼,以及當時哈山經過侵害後阿米爾內心的衝突,導致兩人情誼變質;以及後來阿米爾回到喀布爾要救回索拉博的那一段,包含阿米爾回到家鄉,面臨殘破家園心境的無奈,還有正視當年自己的懦弱等等,這些都著墨太少,讓整部片在內容深度以及情感的動人度上都少了那麼一點。本片在處理書中主角們內心的無助、掙扎與恐懼,似乎都只是點到為止,讓原本動人心弦的故事淡掉了,是最為可惜的地方。
不過,本片已經盡力忠實呈現原著的寫實風貌,這一點從他的選角、取景可以看出導演的用心。話說回來,自古以來阿富汗就是個動盪不安的國家,阿富汗也被稱為「亞洲命運的十字轉門」,它的歷史充滿了戰爭和社會動蕩,他的悲情洋洋灑灑無以言喻。我們一般人比較熟知的就是神學士、塔利班,還有就是2001年塔利班政權所炸掉的巴米揚石窟。阿富汗是一個內戰不斷的國家,雖然也曾經有過輝煌,但大多數的時候卻是烽火連天,以及至今仍處於極度弱勢的喀布爾可憐女性。看著片中貧瘠、寸草不生的高原與遠方頂著靄靄白雪的高山,對這個國家,心中竟是滿滿無奈與同情。
本片推薦指數:★★★★
催淚指數:★★★★
註:
1.還是極力推薦看原著小說,小說的張力十足;至於電影,先看亦無妨,至少電影已儘量呈現書中重點了。
2.喀布爾「鬥風箏」習俗簡介:「每年冬天,喀布爾的各個區域都會舉辦『鬥』風箏比賽,大部分的孩子都自己做自己的風箏,還有風箏線。如果風箏是槍,那麼線,裹著玻璃削的割線,就是槍膛裡的子彈,鬥風箏大賽是阿富汗冬季古老的傳統活動。一直要比到只剩下得勝的風箏在空中遨翔才算結束。但還不止於此,風箏被割斷的時候,真正的樂趣才要開始。這就是追風箏的人上場的時候,追逐是很瘋狂的,一大群真風箏的人蜂擁穿過街道,互相推擠。對追風箏的人來說,最想到手的獎賞莫過於冬季大賽裡最後墜落的風箏,那是榮耀的勝利品。」
節錄自易水論壇《【分享】追風箏的孩子─一個阿富汗小孩和他衷心奴僕的故事》
http://www.creator.idv.tw/showthread.php?t=11656
其餘細節可參見:http://blog.yam.com/kiterunner/article/6321735
3.《追風箏的孩子》電影官方網站:http://www.kiterunnermovie.co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