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就這樣不知不覺的來臨,和以往沒什麼不同,春雨還是悄然的下,整個天空仍然灰濛濛的,偶爾還是會有令人寒顫的冷,沒有太大的改變。在南方,清明下雨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了,對於清明的雨,就想起蘇軾曾經寫了兩首《寒食雨》,在清明時節裡排遣愁悶。


寒食雨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胭脂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自從我來到黃州,已經度過三次寒食節了。每年都惋惜著春天殘落,卻無奈春光離去並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綿綿不絕,接連兩個月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天氣令人鬱悶。在愁臥中聽說海棠花謝了,雨後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顯得殘紅狼藉。美麗的花經過雨水摧殘凋謝,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負而去,叫人無力可施。這和患病的少年,病後起來頭髮已經衰白又有何異呢?)

寒食雨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春天江水高漲將要浸入門內,雨勢襲來沒有停止的跡象。小屋子像一葉漁舟,飄流在蒼茫煙水中。廚房裡空蕩蕩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裡用濕蘆葦燒著。本來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時候,看見烏鴉銜著紙錢,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想回去報效朝廷,無奈國君門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鄉,但是祖墳卻遠隔萬里。本來也想學阮籍作途窮之哭,但心卻如死灰不能復燃。)

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貶謫黃州團練副使,除了鬱鬱不得志之外,生活上也窮愁潦倒,《寒食雨》二首就是在貶謫第三年所作。詩中又是蕭瑟又是病少年,一方面是小屋、空庖,一方面是烏銜紙、 墳墓,還擬哭途窮,景色不見春光明媚,卻是一種沈鬱、悽愴的意境,既是蘇軾窘迫生活的寫照,也顯示出他當時謫居黃州那種煩悶、鬱卒的心境。清明正值初春,理當是生意盎然、萬物勃發的季節,不過人事多變,人人際遇不同,雖然應是最美麗的季節,卻反而會讓人觸景生情,所謂「病春」反倒因美好景色對應自身的悽涼,而產生的愁悶,所以說季節無情,有情的都是人心,有人因雨加愁,有人卻因雨詠歌。

話說回來,氣象局說清明節的雨到清明就逐漸停了,不知道氣象局這次準否,如果放晴,春行倒是很棒的選擇,心情煩悶者可以來趟春遊放鬆心情,就如同程顥《郊行即事》說的: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註:
1.所謂的「哭途窮」典故出自於阮籍。晉書〈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征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晉人阮籍出外駕車,不走公路,隨意而行,行到無路可走,即大哭而回。)指的是因車行無路而悲傷。現代人大概會難以理解阮籍的行為,其實魏晉文人好清談,行為乖張,沒什麼禮法可言,對於他們來說,放任自然、行為光怪陸離反倒為一時稱頌,有興趣多了解他們的話,去看看世說新語就知道了。

2.「哭途窮」也比喻無路可走的末路。唐‧杜甫《大歷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此生遭聖代,誰分哭窮途。」。至於形容因身處困窘之境而悲傷不已者,可見唐‧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3.春天天氣的不穩定及多雨,只發生在長江以南的華中和華南地區,長江以北地區則乾燥晴朗,故有“華北春旱,江南春雨”之說,這都是因為中國的東部、中部、南部等地區為季風型氣候,因此在南方春雨綿綿,春無三日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ndiana7 的頭像
    endiana7

    流月無聲

    endiana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